全国免费咨询热线:13927292033,13927256298

房产纠纷

虚假的二手房买卖如何认定?合同无效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虚假二手房买卖的常见特征

    虚假的二手房买卖,或者是为了“买卖担保(让与担保)”的目的,或者是为了骗取银行贷款的目的等等,其交易过程中则有很多不符合常理、不符合交易习惯的地方。如:

    1、房屋买卖双方并没有通过中介公司居间服务来进行交易(当然,这个要件不是虚假买卖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

    2、买房人并没有实地看房;

    3、房屋买卖合同的部分重要条款【如房屋买卖双方当事人、房屋坐落、面积、土地使用权期限、交房日期、过户日期、房屋总价、付款方式、付款期限、随房屋同时转让的设备及装饰情况及处理、物业管理费及水电煤电讯等其他费用的支付、违约责任、违约救济方式等】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

    4、房屋的价格和合同时的市场价格相差较多(一般表现为明显低于市场价格);

    5、买房人的资金来源异常;

    6、房屋买卖双方直接或间接(如其中一方与另一方的利害关系人之间)存在债权债务关系,双方签订有回购协议等协议,双方的交易是通过一个特别授权的代理人来完成的(最典型的是卖房人是由其公证委托的代理人代理其完成从与买房人接触到过户交房全过程的交易);

    7、其中一方没有履行合同的情况下,另一方并没有积极地主张自己的权利(如卖房人没有协助办理过户手续或没有交房,买房人并没有积极要求卖房人过户或交房)。

    房屋买卖合同无效的法律依据

    认定虚假的房屋买卖合同无效要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常见的法律依据如下:

    1、如果该虚假的房屋买卖涉及到买卖担保(让与担保),则相关的房屋买卖合同等协议因违反了物权法定或流抵的规定而无效,也可以以非真实意思表示为由确认合同无效;

    2、如果该虚假的房屋买卖是为了骗取银行贷款,则相关的房屋买卖合同等协议因“恶意串通损害第三人利益”、“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而无效;

    3、虚假的房屋买卖合同不是合同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思的表示,则相关的合同因违反了《民法通则》第55条第二项【《民法通则》第55条:“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二)意思表示真实;……”】、《民法总则》第143条【“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为由认定合同无效,即法院以当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实为由确认合同无效。

Copyright © 2019-2025 广东鑫霆律师事务所 版权所有   粤ICP备18056259号